查看原文
其他

具体化——渔歌轻飏养成计划第24课随感

刘丽英 渔歌轻飏心理工作室 2022-10-21

具体化——渔歌轻飏养成计划第24课随感

先举个例子。朋友跟你说:我发现隔壁王姐特别好。如果我们问:怎么好了?这就是在把这个“好”具体化。在咨询中当来访者使用类似这样概念模糊、语带歧义、以偏概全的语言时,我们就可以用具体化的办法来应对。首先这个技术可以有效的防止咨询师自以为是的理解或投射,比如,来访者说:我心里有两个我,一个大我一个小我,如果咨询师直接理解为大我就是超我,小我就是本我,很可能和来访者真实的想法南辕北辙。所以周老师说具体化是划破咨询师自恋的利剑。再者具体化还能够帮助来访者更加清晰自己的想法,模糊的语言往往是因为模糊的感受。比如,来访者说自己感到不舒服,咨询师可以询问,这个不舒服里具体有那些感受呢?来访者也许会发现自己有愤怒、伤心等情绪。所以,周老师说具体化是链接来访者自我的桥梁。

它可以应用在任何时候,尤其是当来访者跟咨询师表达要离开了,因为觉得自己咨询了这么久一点效果都没有。来访者这样表达的时候,一般内心里都是有很多失望的情绪,而这些情绪在平时是无法表达的,作为咨询师要能稳定地承接住。这个时候咨询师可以说:你能具体说说哪些效果不让你满意吗?这样就把全盘的否定转为具体化了。所以具体化不仅仅是会谈的基本技能,更是咨询里的重要呈现过程。具体化在使用的时候需要结合共情和倾听,避免变得过于理智化而远离情感。

书读万卷不如一次体验。此句重点不是说读书无用,而是说体验太重要了。就像不下水永远学不会游泳一样,不接触个案永远成不了咨询师,这是丛中老师说的,我很赞同。所以此次咨询我更加关注了咨询师的表现和即将成为咨询师的同学们的热烈反馈。开始会谈不久,咨询师就主动询问来访者:这个可以作为你来咨询的目标吗?周老师点评时说,这样的问话会让来访者有被强加一个目标的感受,而且来访者前来咨询的原因常常并不是最终的咨询目标。我们可以这样问:这个是你来咨询的原因吗?咨询目标则需要双方共同来商定。

当咨询很自然地陷入沉默的时候,我们看到咨询师表现出了焦虑状态,讨论时她说:那个沉默里面有来访者的期待,她感受到了很大的压力,耐受起来是困难的,于是,率先打破了沉默,并且转移了话题,这个做法并不符合动力会谈的精神。这一点平时上课时我们都是反复学习过的,可是那时那地咨询师却那样做了,可见知行合一有多难。周老师在后来的讨论中提到了一个词“卷入”,她说卷入和工作态度很多时候都是矛盾的,如果你不卷入就像在上课,不会犯错很理智,而不是两个人鲜活的人在互动,尽管在理论背景下的互动。的确,在咨询中,咨询师是被深深卷入在咨访关系里的,尤其当被来访者一下戳中要害,会卷入得更深,于是,第三只眼也闭上了。

那么当来访者抛出困惑和难题,急切期待得到答案的时候,咨询师如何接招呢?周老师分享了她经验里的几种回应:我在想在你内心,我是很厉害的,能通过30分钟的会谈就非常准确的给你反馈,同时我也能感觉到你对我的期待和信任。还会说,我想我只能就今天的内容给你一些回应,比如在短暂的30分钟里我发现你、、、、、、、,那我相信这些发生的背后一定有许多需要我们理解更多的地方,我很愿意和你一起来探索。甚至可以直面压力:如果我无法提供你准确的回应,我们还能再见面吗?第二种回应好像是在说在一次咨询里很难找到问题的答案,但是我可以把我在咨询里观察到的我们的互动呈现给你,也许会帮助你有所发现。可是,这个观察能力需要咨询师保持悬浮的第三只眼啊,卷入太深就无法悬浮了。所以,如果想以咨询师为职业,个人体验:不论是团体的还是一对一的,都是必不可少,它可以帮助你更好地了解和理解自己,如此才能更有觉察力地投入咨询中。


此次的问题是,周老师为何会那么神奇,每一次咨询咨访关系里都会无意识重复来访者现实里的关系呢?(文:刘丽英)

答:亲,你的提问会让我想起中秋的月饼,同一个品牌的同一个品种的月饼,无论我们在哪个商场买到,都是一模一样的。也许我们的内心也是这样,当我们的成长历程已经将我们设定成为一个月饼模子,无论我们以后更谁去建立关系,呈现出来的模式都像复制出来的月饼一样相像。也就是我们一直在学习的强迫性重复原理了。

也正因为这样,作为动力取向的咨询师就有了一个工作的舞台。当来访者对我们移情,把我们当成曾经熟悉的重要客体时,TA就会重复出现自己相对的适应模式,我们才得以了解和理解TA,通过咨询关系的深入,慢慢的来访者开始理解,哦,原来我内心就有这样的月饼模子,难怪在咨询师这里在其他人那里,我都倒腾出来这样的月饼,自我的成长就这样开始了。

真想用力地鼓掌,为那些有勇气来面对自我的人们,想起一本书《成长,成为自己肖雪萍著》。(周湘)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